身為『知識管理』研究的一份子,對於有關知識活動的一切事件都需關懷,如果您認為知識管理(KM)可以用資訊管理(IM)來看待,那您可能失去了發掘到隱藏在冰山水面下的龐大契機。也因此綜觀所有知識發生的活動都是知識管理所應著手的焦點。

Sunday, November 06, 2005

淺談思考技能

淺談思考技能

社會科學與思考技能
許多人有一個誤解,以為只有自然科學才需要思考,而社會科學如歷史研究為例,則只需要把歷史資料好好地記憶,甚至是「死記」,就能夠應付這學科的需要。但歷史研究的本質並非強調學習和背誦零碎歷史資料,而是把歷史資料作有系統的組織、分析,進而對過去的歷史作出合理的見解和評價。
說到對思考技能的要求,自然科學一般所強調的思考技能主要是邏輯推理和分析。而讀歷史,我們除了需要邏輯推理和分析能力,也要批判思考和創造思考的能力。眾多有關思考的研究都一致認為,批判思考和創造思考在思考技能的層次上都在邏推理和分析能力之上。所以一個受過嚴格史學訓練的人,他的長處不是記憶力強,而是在思考和表達能力方面有良好的表現。
歷史的研究極需要良好的思考技能,而歷史研究的其中一個目標就是發展學生的思考技能。思考在歷史研究中是這麼重要,但你是否知道思考的定義和內容呢?我們現在就看看下面有關思考的介紹吧。

何謂思考...

(全文在討論區)
請進入參與討論 

「加速學習法」(M.A.S.T.E.R.)

「加速學習法」(M.A.S.T.E.R.)
在這個資訊年代,我們要不斷學習,才能夠掌握快速而有效的學習方法和技巧,這對大家的將來十分重要。就算是現在,大家也會有不少的東西要吸收和記憶,考試成績的好壞,就是取決於我們的吸收和記憶知識的能力。故此下面討論的「加速學習法」對大家的現在和將來皆十分有用。
要掌握「加速學習法」要訣,你可以記著M.A.S.T.E.R.這個首字語。它分別代表下面幾個字(每一個字代表一個學習步驟,而這些步驟是順序的):
M – Getting in the right state of Mind
A – Acquire the information
S – Search out the meaning
T – Trigger the memory
E – Exhibit what you know
R – Reflect on how you have learned

要瞭解...

如何有效學習?

如何有效學習?
現時研究有效學習的著作甚多,在這裡我只就個人經驗和認識談談其中一些有效的方法,至於有效與否,則因人而異 。

1. 在課堂上多參與:
很多學生會將失的原因或自己的問題歸咎老師,經常說「不知老師說什麼」,又或「上課很悶」。其實問題的根源是她們「不參與」。我很同意一句說話:「人生最大的失敗是不參與。」不同的老師會有不同的教學風格,他們會在課堂上預備不同的活動供學生參與。不過許多學生有一個誤解,以為課堂活動就是指那些老師在講課以外的活動,如堂上練習、遊戲、角色扮演、小組討論、辯論、觀看影畫和簡報等等,以為只有這些活動,學生才有機會在課堂上積極參與。沒錯,積極參與這些活動,你會獲益不少。不過,即使是平實的講學,也提供不少活動給學生參與。
其實老師講學並不一定是令學生被動和缺乏學生活動的教學模式,只是一般學生在老師講學時卻「主動地」停止一切活動,最後才會半夢半醒地呆坐。只要你在老師講學時積極參與下面的活動,你便會獲益良多:

a. 積極聆聽:聆聽不是被動的接收,而是一個與資料搜集有關的思考過程。在聆聽過程中,我們不斷嘗試找出資料的意義。
b. 抄錄和記錄老師提出的要點(做筆記)。
c. 提問和答問:有不明白的地方向老師發問。認真思考老師的提問,想想答案,主動答問;就算沒有機會發表你的答案,這也算作過思考的活動。

2. 認真思考和親自完成老師指派的功課:
一個常見的現象是學生沒有嘗試,對功課問題和答案不加思考,只管抄功課,或隨意從課本或筆記選上部份內容,搬字過紙。這樣的學習態度令學習變得被動,無助學生鞏固和理解學習內容,不利她們的思考發展;她們也無法在這種學習方式得到經過思考而解決問題的的樂趣。你是否覺得機械抄寫令學習變得枯燥乏味和沒有意義呢?希望你做功課時能多思考、多嘗試!

3. 尋找課本以外的知識:
許多人急功近利,以為課本以外的知識不是考試範圍,從不會主動尋探。其實透過互聯綱、書籍和請教師長和身邊的人去取得課外知識,長遠來說對我們的成績是很有益處的,因為這可以:
a. 提升我們對學科的興趣和知識;
b. 增加我們自學的能力和興趣,如搜集和組織資料的能力。

4. 有效記憶學科知識:
有效記憶意指在有限時間內牢記重要的資料,在有需要的時候(如在解答考
試題目)應用。要有效記憶,我們需要:

a. 適當分配時間溫習:
根據一些研究,在學習後24 小時內,若我們不把所學的資料溫習,有6、7 成的資料會忘記怠盡,此後,忘記的速度會減慢。針對這個記憶的問題,有效記憶實有賴有規律的溫習。有規律的溫習可分成幾個階段:
- 24 小時內溫習:在學習後即溫習,以及在睡前翻看筆記一遍。
- 週末溫習:將每星期所學的資料全部溫習一遍。
- 月底溫習:將每個月所學的資料全部溫習一遍。
- 測試前溫習:在測驗考試前把有關範圍溫習一遍。
這樣有規律的溫習有利資料的長期記憶,其好處可以藉「記憶曲線」充分反映。

b. 掌握有效記的技巧:
除了專心、決心、信心外,要有效記憶,我們還需要一些技巧:
- 對資料先瞭解:「死記」一些你根本不明白的資料是吃力不討好的。
- 利用想像:把資料化成腦海中的影像,又或把無關的資料編成故事。
- 把文字資料化成圖表:利用各種圖表把資料呈現,如本網頁內綜合每一課內容的「學習地圖」 。

5. 提升答題能力/技巧:
高年級考試的形式主要是資料題(data-based question)和論說題(essay question),這類題目對學生主要有有三方面的要求:
a. 具備歷史知識(融匯貫通);
b. 應用知識和所提供的資料去解答問題;
c. 組織和表達答案。
從思考能力的角度看,這類題目要求學生具備以下思考技能:
a. 調焦技能(focusing skills)
b. 資料搜集技能(information gathering skills)
c. 記憶技能(remembering skills)
d. 組織技能(organizing skills)
e. 分析技能(analyzing skills)
f. 衍生技能(generating skills)
g. 統整技能(integrating skills)
h. 評鑑技巧(evaluating skills)

有關這幾項思考技能的較詳細討論,可參考「淺談思考技能」一文。
從經驗所知,這方面能力不高的學生,難以寫出貼題、具邏輯性和分析性、組織嚴密、說服力強的文章;也無法有效解析資料,從而答好有關的資料題。鑑於公開考試的題目是無法預測的,所以有些學生採取「死記答案」的錯誤方法去應付學習和考試的需要,對她們的成績和思考發展均沒有好處。怎樣才能提升答題能力/技巧?擁有高思考技能固然有利答題,假若你這方面的技能不高,你必須想法子提升。要提升答題能力/技巧,你必須要在兩方面入手:

a. 平日多練習:認真思考資料題和論說題的題目和答案,並把答案好好組織和表達。日子久了,你的思考和答題技能自然會提升。(記住:沒經思考,只是抄答案,你必一無所得!)
b. 事後檢討:完成功課,你要留意自己的表現。老師在堂上講解答案,你必須留心聽取;對老師的批改和評語,你也要份外留心。我們必須知道自己的弱點,並設法避免重蹈覆轍,這樣才有機會一次做得比一次好。

本文由香港何東中學-羅維恩老師提供

質性研究之內容分析法

the concept of Ba